返回

捡漏王陆飞扬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03章 热闹大了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洪亮那是特别的感激,现在有了陆飞扬的支持,瓷器部不仅有了创收渠道,关键是道益博物馆提供的展品还能成为他们研究的实物对象,这对于像胡卓这样埋头做研究的人来说,那是最动听的乐曲。

    故博也收藏了不少元青花瓷器,但是人物故事大罐现在还是一个空白,如今一下子有了三尊,足够瓷器部的同事们废寝忘食一段时间了。

    陆飞扬把葛坚叫了过来与胡卓见了面,把合作办展的事情对他进行了交代,以后这件事就由他负责。

    而胡卓敲定了合作办展的事情后,和李老等人打了招呼,就急匆匆的离开了。

    联合办展的事情,他还得回去跟领导汇报,假如通过了,那他就有得忙了。

    而陆飞扬也是一样,待胡卓离开后,他就给顾问组里各位专家一一去了电话,邀请他们过来四合院帮忙,对道益博物馆的藏品再次进行鉴定。

    而在藏宝室里,李老还在对道益博物馆收录的宋代瓷器一件件的进行研究。

    “好啊,杨小子,白亏了我那么疼你,有好事也不知道第一个通知!”

    打完电话没多久,就见一个身材高大、面色红润的老人大跨步的走进了四合院。

    “哎呀,钟爷爷,我第一个打的电话就是给您啊!”

    陆飞扬笑嘻嘻的迎了上去,打算搀扶老人。

    “放心吧,我还没到走不动的地步,下次要是让我知道你小子有事瞒着我,小心我……”

    钟光明曾经是陈家老爷子的搭档,在部队专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那种,不像陆飞扬的外公是拿枪的。

    但有些事就是那样奇怪,在枪林弹雨中冲杀了大半辈子的陈东华没有受过重伤,钟光明却是落了个半身不遂,直到遇到了陆飞扬,才让他能够行走如风,重现往日风采。

    所以,比军人更像军人的钟光明话说到一半,就说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自己的老毛病还是陆飞扬给治好的,自己难道真要倚老卖老,钟光明想明白后,马上又换了一张脸,拍着陆飞扬的肩膀说道:“我不过试试,你小子别往心里去!再说,咱爷俩是什么关系,哈哈哈,走吧,前头带路!”

    还是战争年代,钟光明和陆飞扬的外公陈东华一起去前线视察的时候,遭遇了敌方炮火的偷袭,钟光明推开了陈东华,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,虽然被紧急送到野战医院抢救,命是保住了,不过却再也没能站起来。

    钟光明是京城土着,家里在琉璃厂开古玩店,在京城大学读书时投笔从戎,加入的人民军队。因此,战争结束后,他就离开了军队,来到故博担任领导职务。

    后来,国博组建,他被抽调了过来,直到在国博退休。

    因为与陈家的渊源,陈家老爷子得知外孙的手段后,提出的第一个要求,就是让老搭档钟光明站起来。

    而陆飞扬也不负所望,真的做到了。

    所以,在钟光明眼里,陆飞扬和自己的孙子一样,说话根本就不用有什么顾忌。

    站起来的钟光明,依旧像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。

    “好的,钟爷爷,您老这边请!”

    陆飞扬很是乖巧的让过身位,在一边领路,还不露痕迹的拍上几句马屁,让钟光明一路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“钟馆,您也来了!”

    钟光明一进藏宝室里,就被李洪亮看到了,马上过来打招呼。

    钟光明在故博任职的时候,从京城文博学院找来了不少专业对口的大学生,李洪亮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“哦,小李也在呀,你这边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?”

    看到李洪亮,钟光明和蔼的笑了笑,问道。

    “老领导,胡卓他们已经取样回去化验去了,应该很快就有结果!”

    对于钟光明,李洪亮除了尊敬之外,还可以说是特别的敬重,要知道钟光明当初在故博虽然是行政管理人员,但是他硬是靠着钟家的底蕴,靠着孜孜不倦的求索,在国内瓷器鉴定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而且,他也和李洪亮一样,偏爱宋瓷。

    “小李啊,现代检测方法虽然可以倚重,不过也只是辅助手段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有些是很靠谱的,不能在我们手上被遗忘了。”

    现在的一些大学考古专业或者博物馆,甚至是某些文物研究所,往往会采用现代的采样检测方法去确定一件瓷器的身份。

    而钟光明认为这样的方法不是不行,但如果作为最后的确定手段是存在瑕疵的。

    而在国内,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。

    早些年,一位姓吴的收藏家在景德镇的古玩“鬼市”上遇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梅瓶,摊主说是窑工后代,这个梅瓶就是祖上传下来的,代代相传到了他手里,据说是明洪武年间烧制的,现在因为家里遇到了大事,只好拿出来寻找有缘人。

    景德镇原名“昌南镇”,因为烧造的瓷器得到皇家的青睐,在宋真宗景德年间改叫“景德镇”。

    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息,自宋代以来

第103章 热闹大了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